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中医 道家,以及中医道家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传统中医与道家没有丝毫干系。先简略说一下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一言蔽之——顺天。顺应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此外还有辩证法——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认识论、方法论、人生观等。
诸子百家中,唯一与中医有关系的,是阴阳五行学派。
中医把五脏分属于金不水火土。注重注重阴阳调和。中医虽与阴阳五行学派有交织。却不属于阴阳五行学派。
这就如同黄老学派也提倡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但黄老仅仅是与儒家有交织。却不属于儒家。
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从黄帝内经中讲解一下,《内经》中养生可分为养神和养形两个层次,首重养神,养神是整个养生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养神即为情志养生。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粗守形,上守神”之说,特别强调了养神,即情志养生的重要性。养神重于守形,这是由于“神”在整个人体中处于主导地位,对人的各种活动都具有控制和支配作用。如何养神,《内经》则以道家“无为”思想为理论基础,强调恬淡虚无、顺物合道、节制情欲。
1《内经》恬淡虚无与道家“无为”之“无欲无求”《内经》在情志养生方面吸收了道家恬淡虚无的养生思想,指出精神内守是养生防病的内在基础。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强调了情志养生,保持恬淡虚无的精神状态对于养生防病的重要性。张景岳在《类经》中解释道:“恬淡者,泊然不愿乎其外,虚无者,漠然无所动于中也。所以真气无不从,精神无不守,又何病之足虑哉,此治内之道也”。说明心神清静则不躁,神安则不乱,精神守于内,则邪气不能外侵,疾病就无从萌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此阐释:“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dan)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指出圣人所为是“无为”之事,安于保持恬淡的精神状态,居于虚无快乐的境界,故而寿命无穷,天以尽享天年,这就是圣人养身的方法。正如《庄子·天地》所言“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又说“不利货财,不近贵富;不乐寿,不哀天;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警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倘然不受。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又言:“且举世而淮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庄子·刻意》提出“恬淡寂漠,虚无无为”,又言“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不难看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是养生的最高境界,这正是道家所推崇的“无为”境界。
2《内经》顺物合道与道家“无为”之“顺应自然”所以到现道家养生与中医是一脉相承的。
阴阳五行论充斥在中华文化的每个学科。它是中华文化的精中之经,包罗万象。产生于周易宇宙之真谛,生命之规律,发展运动之规律,健康生死之规律,事物发展之规律,国家人类管理之规律,宇宙运行之规律。所以各行各业的文化中都有它的存在。天文地理医卜星相工业农业科技都由它理论引导,是一切的总纲。不懂阴阳五行而要异懂中华古文化只能是懒牛听琴。这也就是如今公知们满肚子西方文化而攻击中华文化时说话写之章似是而非,非常可笑的原因。
中医和佛教基本没有关系,但是中医和道教关系就大了。中医又叫岐黄之术,黄指的是轩辕黄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黄帝内经》则是源自黄帝与广成子对话,广成子则也是道家元老,所以说中医也是源自《易经》。可以这样说,道教与中医同根同源,都是《易经》所载规律的应用。只是道教方向是养生,中医方向是治病,而他们都依托于同样的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基础。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